黄疸的概念
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动物皮肤、黏膜、浆膜、巩膜、实质器官等染成黄色的病理过程称为黄疸,又称高胆红素血症。
Tips:黄疸时巩膜黄染最明显 |
巩膜富含与胆红素亲和力高的弱性蛋白,因此巩膜往往是临床上首先出现黄疸的部位。 |
有时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临床上并未出现黄疸症状者,称为隐性黄疸。
黄疸可见于多种疾病,是动物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过程,尤其在肝胆疾病和溶血性疾病中最多见。
眼结膜黄染 |
资源描述:猫脂肪肝综合征,眼结膜黄染。 |
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胆色素是血红素一系列代谢产物的总称,包括胆红素前体(胆绿素)、胆红素、胆红素产物(胆素原、胆素等)。
正常胆色素代谢机理示意图 |
资源描述:胆色素(bile pigment)是动物胆汁的主要基本成分之一,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由棕黄色的胆红素和青绿色的胆绿素组成,由于两者的含量比例和浓度的不同而使胆汁呈现各种颜色。人的胆汁几乎只含有前者,通常是黄褐至红褐色。一般地,肉食动物的胆液多含胆红素;草食动物的胆液多含胆绿素,多少带有绿色。 文件来源:吴礼平 |
1.胆红素的来源与非酯型胆红素的形成
正常情况下,动物血液中的红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如犬120天,猫70天。因此,每天大约有1%的红细胞衰老和更新。
- 动物体内80%~85%的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
- 其余15%~20%的胆红素来源于骨髓中尚未成熟进入血液就遭破坏的红细胞、网状细胞,以及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酶、肌红蛋白等含有血红蛋白的色素蛋白被破坏而产生的胆红素。这些非衰老红细胞崩解产生的胆红素称为旁路性胆红素。
这些衰老、异常的红细胞被肝、脾、骨髓等部位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又进一步分解,脱去铁及蛋白质形成胆绿素。铁和蛋白质被机体再利用。胆绿素经还原酶作用生成胆红素,称为非酯型胆红素,也称为间接胆红素(IBIL)、非结合胆红素。
Tips:间接胆红素 |
|
2.酯型胆红素的形成
进入肝的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脱去白蛋白进入肝细胞内,经酶的催化,除少量与活性硫酸根和甘氨酸结合外,大部分在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酶的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这种酯化的胆红素称为酯型胆红素,也称为直接胆红素(DBIL)、结合胆红素。
Tips:酯型胆红素 |
|
3.胆红素在肠内的转化和肝肠循环
酯型胆红素经毛细胆管汇合排入胆囊,与胆汁酸、胆酸盐等共同构成胆汁,经胆管系统排入十二指肠,在肠道细菌等的还原作用下,酯型胆红素转化为胆素原(粪胆原)。
粪胆原的大部分氧化为黄褐色粪胆素,随粪便排出,因而粪便有一定色泽。
- 小部分粪胆原再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入肝,这些胆素原中的一部分重新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再随胆汁排入肠管,这种过程称为胆红素的肝肠循环;
- 另一部分进入血液至肾,成为尿胆素原(尿胆原),氧化后形成尿胆素,随尿排出。
黄疸的类型及检查方法
黄疸的类型
以上胆红素代谢的3个主要的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则必然引起胆红素代谢失调,产生高胆红素血症,出现黄疸。
临床上可根据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环节来把黄疸分为3种类型:
- 溶血性黄疸(也称为肝前性黄疸)
- 实质性黄疸(肝性黄疸)
- 阻塞性黄疸(也称为肝后性黄疸)
黄疸的检查
在临床上,判断动物的黄疸,一般通过以下方法:
- 检查皮肤、可视黏膜(如结膜、巩膜、口腔黏膜、齿龈等),是否有黄染;
- 检查粪便颜色是否加深或变淡(白陶土色、灰白色);
- 检查尿液颜色是否加深(豆油色);
- 血液检验,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是否升高,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
齿龈黄染 |
资源描述:猫脂肪肝综合征荒诞表现,齿龈黄染。 |
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合称为总胆红素(TBIL)。临床上血液检验中,一般只检测DBIL和总胆红素TBIL。
动物血清胆红素正常值 |
文件来源:陈怀涛,许乐仁. 兽医病理学 |